管理文摘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 管理之窗 > 管理文摘
企业文化漫谈之六——擦玻璃,辩道理
发布时间:2012-04-11 作者:李 健 来源:办公室 分享到:
俗话说,玻璃越擦越明,脑子越用越灵,我加上一句,道理越辩越清。在企业里面,不仅存在着现金流、物流,还存在着非常忙碌的信息流。这种信息流实际上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沟通。而管理沟通的目标就是明辩道理,实现机构内部信息的对称,减少误解和延迟,进而实现凝心聚力,上下一心。
我们常常讲,管理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管理效能的发挥往往取决于琐碎的日常沟通工作。一次来访接待,文件中的一点瑕疵,设备的一次小故障等等,可能就是因为一句话说不到位,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们的管理效率,这就是沟通的力量。充分的沟通可以杜绝很多负面影响。古人说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而在企业当中,要做到既敏于行且敏于言。
良性沟通的基础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有效的管理者。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阐释了这样的概念:对组织负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所以,不论职位高低,只要一个人在组织中承担一定责任,能够发挥一定的影响,那他就是一位管理者。总经理和一线技师,都担当者各自的管理责任,都可以归为管理者。为了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要了解增进沟通的重要性;要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要不追求机械的量化。
良性沟通的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会议、日常文函、检查考核、业务培训、安全技术交底都是我们经常会采用的管理沟通方式。今年集团各子、分公司的工作会,集团在家的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集体出席,增进了内部沟通的广度,也体现了公司领导对管理沟通的重视。但是形式的东西作用有限,要达成良性的沟通,必须注重内容的针对性。为什么意见箱总是布满灰尘,是大家没有沟通的需求吗,显然不是,问题是缺少沟通的制度和氛围,而且设定的很多议题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不能集中反映大家的诉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不能你说东,我往西,南辕北辙,费时费力还没有任何效果。
我想有针对性的沟通,首先要学会一对一沟通和反复沟通。联想公司的柳传志先生有一句名言,“把嘴皮子磨热,是说话人反复思考的过程,是把路踩实再疾跑的过程。”我们也应当发扬这种“把嘴皮子磨热”的精神,来提高我们的决策效率和办事效率。比如会议,可以多召开恳谈会、交流研讨会,提前发布议题,充分酝酿讨论,个别沟通,会上充分发表意见,发言一语中的,及时形成统一意见及决议。内部培训要注重授课方式和效果的反馈。还要学会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内部管理沟通就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种炉中火正红,茶正香的促膝谈心、倾心交流实在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管理沟通如果能达到这种状态,其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第三是要尊重和服从制度。在二公司办公室的过道里有三个字:净敬静,这几个字无声地传达出一种管理的境界。过程控制的基础是管理沟通,作为管理体系中的每一个人,首先要主动去了解制度规范,然后是准确地理解并执行,那就必须对制度和法治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制度的约束下,既要明确分工归口负责,又要打破“部门墙”密切协作。常常看到越过程序处理业务的情况,我想这种现象还是尽可能少一点为好。
有效沟通的力量和意义远不止这些。我想只要坚持“把嘴皮子磨热”,坚持擦玻璃,辩道理,任何事情,不论怎样曲折回环都总是会有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的一天。对于公司内部的管理沟通,我们可以想办法不断地去优化,师带徒,导师制,领导接待日,员工提案奖励、推行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等等做法,都可以借鉴,借以在公司形成一种问计于一线员工、问计于管理层,问计于天下,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从谏如流,从善如流,不断向善、向上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