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工程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 工程动态 > 在建工程
通海隧道施工纪实
发布时间:2013-01-07     作者:文/图 王锁杰       来源:第三工程公司      分享到:
西宁南绕城公路是国家高速北京至拉萨线的重点工程。西宁南绕城公路第9合同段,是继共玉项目之后集团公司在青海市场承建的又一重大工程,标段主要施工任务为通海隧道。通海隧道采用双向六车道,隧道穿越地层岩性主要为上更新统的风积黄土和第三系泥岩,其施工难度之大和科技含量之高在全国尚属首例。
结合通海隧道具体地质情况,我们深入领会设计意图,不断研讨各种施工方案,并针对交叉中隔壁法(CRD)施工工法的不适应性进行了方案优化。9标在全线第一个进行了施工步距的优化和上导中隔墙增设临时通道,这样一来,左右两侧导洞的资源可以共享,减小了各掌子面施工的相互影响。优化方案实施后,施工进度、大型机械设备的利用等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得到了总承包部专家组的认可,并在全线黄土隧道施工中推广。
施工过程中,特别是2012年8月份以来,隧道左、右线均发现地质围岩实际状况和设计出入较大,左右洞拱顶均出现厚50厘米到6米不等的砂砾层,砂砾层的稳定性差,导致施工进度缓慢;拱顶砂砾层坍塌严重时达到1.5米到2米,造成喷射砼超方严重,同时造成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总承包部总经理赵久柄每次到西宁必到通海隧道现场察看,对9标的施工进度、质量控制和安全防范措施均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嘱咐项目部领导一定要稳步推进,并且多次邀请中交一勘院和交通部隧道专家来现场进行指导。
面对复杂的施工地质环境和技术要求,我们更没有丝毫松懈。我们根据地质变化的特点,对开挖进尺进行动态控制,单循环最大进尺控制在2榀之内,每循环开挖根据拱顶砂砾层的变化及砂砾层稳定性,确定单循环进尺榀数,尽可能地避免拱顶砂砾层坍塌。我们以加强各工序环节的控制为主,缩短工班交接、材料供应等可环节的时间,提高单循环作业效率,以新奥法施工原则为指导,实现单循环的强支护、快封闭、早成环,保安全。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地质变化特点,将五级黄土深埋段的每榀10根砂浆锚杆变更为中空锚杆,有效节约了项目成本。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特点为低氧压、冰冻期长、昼夜温差大。冬季天气特别寒冷,其他标段基本上都停工了,但是为确保按期完成施工计划,九标不能停,更不能等。入冬以来,通海隧道开挖掘进、拱架支立、喷射砼、二衬砼浇注等各项工序一直没有停止。工地上往来穿梭的砼车“穿”上了“棉衣”,被层层保温帆布裹得严严实实。隧道施工现场、拌合站和料仓棚中都通了蒸汽和明火取暖设施,全天24小时保温。尽管条件艰苦,困难重重,大家考虑最多的仍然是我们的通海隧道施工,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保证施工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每个人,每一天,我们都同甘共苦,任劳任怨,奋战在工地上。
截止2012年12月底,隧道右洞开挖进尺513米,二次衬砌完成400米,隧道左洞开挖进尺409米,二次衬砌完成300米,全年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破碎锤开挖掌子面
掌子面围岩结构
拱顶砂砾层坍塌情况
总承包部专家察看掌子面围岩
集团公司领导观察围岩情况
通海隧道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