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港珠澳大桥首节沉管今启动沉放
发布时间:2013-05-03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分享到:
本站综合消息,5月3日,备受关注的港珠澳大桥首节沉管启动沉放施工。
从5月2日下午开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首节沉管在珠海桂山牛头岛进行海上浮运,经过12个小时的浮运,首节沉管和安装船已经抵达指定的海域,按照计划,今天开始首节沉管放入海底的沉放施工,预计5月4日凌晨将实现隧道与人工岛转换的首次“海底之吻”。央视12套《新闻直播间》栏目对港珠澳大桥首节沉管启动沉放施工做了现场报道。
据了解,沉管隧道首次“处子秀”共分为三步走:沉管出坞、沉管浮运和沉管沉放对接。首节(E1)沉管浮运对接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海上安装的"开官秀"。其管节长112.5米,宽37.95米,高11.4米,吃水深度约为11.1米,总重量达到44000吨,总排水量为47000吨。沉管浮运选择逆流情况进行托运,航路长达12.6公里。
大桥的深海隧道对接,是整个工程最难的部分,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难的海底隧道工程。整个“深海之吻”对接在环境复杂的海底进行,受多种环境介质影响,共需对接33次,耗时3年。
管节首先要沉放至离海底基床1米;然后移动沉管至距暗埋段2米位置,通过测控系统引导使管节平面位置偏差小于50毫米,与暗埋段相对平面偏差小于20毫米。此时引导沉管前端的导向杆落入暗埋段上的导向托架内,整个过程需保持管体2.996%的纵坡。最后再向前平移,至距离暗埋段1米;正式开始着床下沉作业,通过吊绳使管节以均匀、平稳的速度落于碎石垫层,完成“着床”。 沉管与西人工岛暗埋段预留端口在40米深的海底对接作业,被喻为“海底之吻”。“对吻”是通过拉合系统完成管节与对接面的初始拉合,形成水力压接条件,开启阀门排出结合腔内海水,并通过监测系统控制流量,完成水力压接,使止水带充分压缩,潜水员水下检查确认后,向沉管水箱内加入压载,使其负浮力达到沉管重量5%,保持沉管一定的抗浮安全系数。最后打开沉管间的入孔门进行贯通、测量和检查。
中交联合体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部罗冬介绍,海上气象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浮运和对接的成功与否”,沉管安装作业必须选择一个风速、能见度、浪高、海流速度均合适的天气,工程人员称之为“气象窗口”。“气象窗口”对海上的气象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如水流速度要在每秒0.6~1.3米之间,风力要小于7级,能见度要达到1公里以上等。每个月难得有这样一个“气象窗口”,一年至多只有十个合适的“气象窗口”,因此33个沉管要全部完成对接,就需要花费3年多的时间。4日要完成的沉管与西人工岛高潮位水力压接更是难中之难,难度系数堪比‘天宫一号’的对接。” 建成后的海底沉管隧道长5664米,由33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沉管对接而成,最大水下埋深达46米,建好后为双向六车道的公路隧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的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关键性工程,将形成连接珠江东西两岸新的公路运输通道。大桥工程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海中桥隧工程;二是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口岸;三是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连接线。海中桥隧主体工程(粤港分界线至珠海和澳门口岸段)由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海中桥隧工程香港段(起自香港石散石湾,止于粤港分界线)、三地口岸和连接线由三地各自建设。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主要施工节点(图片来源:广州日报)